提及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,大家耳熟能详的多半是被誉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的白起、王翦、廉颇和李牧。这四位之所以被冠以此称,主要源自传统启蒙教材《千字文》中的一句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。宣威沙漠,驰誉丹青”,形象地描绘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。白起尤为突出,他在长平之战中展现的残酷与高效,使他获得了“人屠”“杀神”等声名狼藉却无法忽视的称号。
然而,战国纷乱年代并非只有这四位将军表现出色,严格来说,这“四大名将”的说法也有待商榷。比如齐国的名将匡章,虽名气远不及白起和廉颇那样广泛流传,但其战功同样辉煌。匡章曾率领联军攻破秦国重镇函谷关,令已经通过变法逐渐强大的秦国陷入严重危机,其军事才能不可小觑。
公元前323年,正值周显王四十六年,秦惠文王春风得意,刚击败魏国又协助魏国抵御楚军入侵,趾高气扬之下不顾“远交近攻”的战略原则,强行通过韩魏领地进犯齐国。齐威王闻讯后,任命匡章为主将抵御强敌,这也是史料中匡章首次被明确记载的战役。匡章率军赴战场,却并未急于与秦军正面交锋,而是频频派遣使者与敌方谈判,战术显得异常诡异。
展开剩余72%这种反常举动引起了齐军斥候的怀疑,斥候多次向齐威王报告匡章可能有意投降秦国,但齐威王坚信匡章忠诚,未加理会。事实证明,齐威王的信任没有错。匡章此举实为谋略,旨在获取秦军的旗帜和阵地标记。掌握情报后,匡章秘密派遣一支伪装成秦军的部队潜入敌阵,待战斗打响时,这支“内应”突袭敌军,与主力合击取得了大捷。
据《战国策》记载,此役胜利后,“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”,归功于匡章巧妙运用间谍战术。捷报传回齐宫,朝臣纷纷询问齐威王如何判断匡章不会叛变,齐威王讲了一个动人故事:匡章的母亲曾因激怒其父亲被杀害,尸体被埋藏于马厩之下。匡章出任将军后,齐威王许诺他胜利后可以为母亲重新安葬,但匡章却以未得父亲许可为由拒绝。这份对逝父的尊重,正是其忠诚君主的象征。
齐威王驾崩后,齐宣王继位,依旧重用匡章。公元前314年,乘燕国内乱,齐宣王派匡章率军南下攻燕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当时燕军士气低落,城门大开,匡章轻松夺取大片土地,并斩杀燕王哙。然而,燕国随后由赵武灵王护送公子职登基,即后来的燕昭王,他后来曾派乐毅几乎灭亡齐国。
再说匡章,公元前301年,齐、魏、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,匡章任联军总司令,魏派犀武、韩派暴鸢作为副将。因战场在楚国境内,匡章谨慎起见,率军与楚军僵持半年,摸清地形和敌情后,于夜间发动突袭,重创楚军,杀伤逾两万,楚主将唐昧战死沙场。
齐宣王逝世后,齐湣王继位,宗室孟尝君出任相国。公元前298年,孟尝君游说齐、魏、韩三国联合讨秦,匡章担任联军总司令。战事升级,赵宋两国加入联军,五国联军凭借优势攻破秦国东大门函谷关,逼迫秦昭襄王求和,归还先前侵占的魏、韩土地。
此后,匡章渐渐淡出史料,或许因年事已高或逝世未久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退隐后,白起和乐毅先后崛起,创造辉煌战绩。相较之下,匡章去世后,齐国几乎被乐毅率联军攻陷七十余城,幸得田单挽救,才保全国家最后气数。
总的来看,作为齐国战国后期的顶尖将领,匡章虽不及白起等人广为人知,但其当时无疑是风云人物。首战便击败士气高昂的秦军,凭借间谍战术赢得先机;多次作为联军统帅讨伐楚秦,最辉煌的功绩是攻破函谷关,迫使秦王示弱。有观点认为,若非孟尝君最终选择与秦议和,联军本有可能直捣咸阳灭秦,彻底改写历史,齐国或真有机会一统天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